您可知道新加坡儿童会在研究与倡导工作的支持下,着重在保护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及他们家庭的福祉,以及加强儿童与青少年社会服务的实用性?
儿童会属下的研究与倡导部门在确保履行儿童权益,尤其是免受暴力和伤害,以及协助儿童针对他们关注的课题发声等方面,扮演不同但至关重要的角色。
研究小组主管符思凌博士与倡导小组主管林晓玲女士表示,两个小组的工作不但多层面,也涵盖多项计划。
林晓玲女士说:“比方说,我们倡导小组的工作之一‘KidzLive: I Can Protect Myself’是一个预防儿童性虐待的自我保护课程。除了直接教导学前儿童外,我们也培训学前教育工作者并赋予家长权力。”
倡导小组成员陈丽贞女士教导学前儿童自我保护知识。
“这项计划已随着时间推移而取得了进展。它有助赋予社会中的成年人权力,探讨防止幼童性虐待的敏感课题,也让成年人了解到这是一个需要传授的重要生活技能。”
“尽管我们付出超过十年的努力才取得成果,而自我保护教育也仍未在学前教育中心普及,但我依然感到欣慰,孩子们如今比较有机会在成长岁月里学到这重要的一课。”
林女士也指出,课程起初以儿童为对象,现已扩大到涵盖成年看护者和教育工作者,甚至有学前教育中心业者把自我保护教育融入课程纲要。
除了“KidzLive: I Can Protect Myself”课程外,小组也通过媒体社论,以及儿童英文故事书《Jun and the Octopus》和信息图表等资源来影响公众的思维。
儿童会职员在儿童英文故事书《Jun and the Octopus》推介礼上合影。
倡导小组也在育儿贴士(ParenTIPS)计划下,通过社交媒体贴文和播客,同家长分享相关讯息和课题贴士。新加坡儿童大会则是另一个平台,号召青少年并寻求他们对相关课题的看法和意见,也能让他们的声音被听见。
林女士说:“内部而言,小组通过ForUM(For U & Me)论坛建构同事们的知识。我们每年会举办三到四场论坛,让姐妹中心和儿童会其他部门分享专业知识,或是邀请演讲者讲解我们不太熟悉的新兴领域。”
探讨心理健康的ForUM 论坛。
此外,数码世界改变了工作方式。小组指出,现在比较容易接触到目标受众,但由于信息过多,要摈除所有杂音、把正确的讯息传达给受众,如今也成了一种挑战。
林晓玲女士 (左)与同事于拉柏多公园附近参加团建活动。
另一方面,跟倡导小组相比,研究小组扮演截然不同的角色。小组的主要职责是针对广泛的课题展开研究和调查工作。一些近期课题包括:了解再婚家庭的经历、探讨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具备韧性的原因,以及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小组针对拨打“叮铃朋友热线”的儿童所谈论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调查。接下来,小组将从家长与孩子的角度深入了解寻求心理健康支持的问题。
研究小组主管符思凌博士(后排左边)与同事于柔佛新山参加团建活动
符思凌博士说,小组也会支援儿童会属下服务中心的计划或服务发展和评估。目标是协助同事们设计符合人们需求的计划和服务,同时确保它们有效和高效地推展计划和服务。小组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为计划和服务提供重要见解。
符思凌博士于2023年的“新加坡心理健康大会”上发表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儿童会研究结果。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经历是把关于家长使用体罚的研究结果对外发表的整个过程。我们是在2020年末开始筹备这项研究,2021年收集数据,并在2022年开始发表研究结果。令我讶异的是,有关研究后来被广泛讨论和分享。”
符博士也说:“除了在研讨会和学术平台分享研究结果外,我们也召开记者会,把研究结果传达给公众。我们也会通过各大本地新闻媒体发布研究结果。研究也有助儿童会进一步巩固有关体罚的立场,也让我了解到儿童会致力于通过实证依据来获取资讯。身为一名研究员,我有幸成为研究团队的一份子并参与这个很有意义的研究项目,就是我最自豪的成就之一。”
点击下方订阅通知,以获取儿童会的最新动向。